科普帖:典籍里的中国葡萄酒发表时间:2023-02-28 08:00 提起葡萄酒,大家想到的都是古堡、高脚杯和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,似乎这样饮品是近些年才进入我国的稀罕物,然而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刻板印象,我国有葡萄酒的记载从春秋时期就有,可以说是伴随中华文明一起成长的活历史。今天,我们来一场「典籍里的中国葡萄酒」遨游,请大家跟随我穿越千年的时空,体会古籍中的中国葡萄酒文化! 《诗经》——为此春酒,以介眉寿 《诗经》为我国古代诗歌开端,文墨典雅又信息量十足。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中记录了古人以葡萄酿酒祝福长寿老人:“六月食郁及薁,七月亨葵及菽。八月剥枣,十月获稻,为此春酒,以介眉寿。” 其中“薁”就是葡萄,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葡萄酿酒的文字记载。 《史记》——宛左右以蒲桃为酒 史学家司马迁用一生成就这本“史家之绝唱”。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中提到:“宛左右以蒲桃为酒,富人藏酒至万余石、久者数十年不败”。这里说的正是张骞从大宛引进葡萄的同时,还引进了酿酒技术。 ▲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-张骞出使西域 可见,汉武帝时期,中国葡萄酒产业已经开始萌芽。 《太平御览》——唐太宗参与葡萄酒酿制 《太平御览》是一部以百科知识为内容的大型类书,书中辑录了大量宋代之前的文献资料。假若没有《太平御览》存世,很多文献恐怕早已失传! 据《太平御览》记载,唐太宗从高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酿酒法后,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,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。酿成的葡萄酒色泽佳,味道也很好。由于帝王和大臣们都喜好葡萄酒,当时在民间酿造和饮用葡萄酒也十分普遍。 《北山酒经》——蒲萄二斤半 《北山酒经》是宋朝一本讲述酒的书籍,是中国古代较早全面、完整地论述有关酒的著述,被视为研究酒文化之“内典”。 宋代葡萄酒的酿制方法多样化。其中,《北山酒经》中就记载了葡萄与米混合加曲酿酒的方法:“酸米人甑,蒸汽上,用杏仁五两(去皮尖)、蒲萄二斤半(浴过干、去子皮),与杏仁同于砂盆内一处,用熟浆三斗,逐旋研尽为度,以生绢滤过,其三斗熟浆,泼饭软盖,良久出饭摊于案上,依常法候温,入曲搜拌”。 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——出现成片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 大约800年前,意大利旅行家马可·波罗来到中国,此后在其著作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中便洋溢着对中国难以掩饰的惊叹与赞美。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在西方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“中国热”。 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说:“从太原府出发,一路南下,约三十里处,出现成片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。”马可·波罗在书中记载了元代的葡萄种植场景,当时在河北、山东、山西等地种植葡萄非常常见,还提到元代皇帝饮葡萄酒使用金质酒具。 《本草纲目》——葡萄酒暖腰肾,驻颜色,耐寒 “中国古代百科全书”《本草纲目》中提到,酿制的葡萄酒能“暖腰肾,驻颜色,耐寒”,葡萄烧酒则可“调气益中,耐饥强志,消炎破癖”。 《神农本草经》——不老延年,可作酒 我国重要医药文献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将葡萄、大枣等五种果实列为果中上品,并记载“葡萄主治筋骨湿痹,益气倍力强志,令人肥健,耐饥忍风寒,久食轻身不老延年,可作酒。” 浩如烟海的典籍,滋养了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;传承千年的先贤智慧,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。 今天,我们通过七本典籍中了解到中国悠久的葡萄酒历史。愿未来,源远流长的中国葡萄酒文化能得以更好地传承、发扬光大,让越来越多人爱上中国葡萄酒。 |